发布时间:2025-10-15 18:01:59    次浏览
基础医学院的前身是1954年9月14日成立的北京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简称基础部)。1960年2月改称基础医学系。1985年5月成立北京医科大学后,正式更名为基础医学院。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1机构简介 2016年在全球权威大学排行榜USNEWS和QS中,北京大学 生物化学全球排名第58; 药理毒理学第23; 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第78; 生物科学排名第48。 学院现设13个系、2个研究所及1个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生物学”和“基础医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的一级学科(涵盖12个二级学科)、拥有1个“中西医结合基础”二级学科、7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拥有一些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基地和实验技术平台。2教育教学 学院现有本科生1201人,学院招收基础医学和医学实验学的本科生,并管理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学三个专业的学生基础学习阶段。在读研究生681人,其中博士生432人,硕士生249人。课程设置基础医学院承担医学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等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每年完成30余门必修课、20余门选修课的多轨道、多层次教学任务。现有 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10门;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 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以“第一作者单位”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共22本。教学改革2008年全面实施基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以“ 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包括“基础医学核心课程”和“优化实验教学”两大部分,组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小组讨论式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开展贯穿基础医学阶段全程和全员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至今已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引起了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的广泛关注。3科学研究学科门类齐全,发展平衡,主要学术方向和关键研究领域包括:肿瘤分子生物学及表观遗传学,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分子发病机制与防治基础,神经系统疾病及药物依赖,免疫细胞发育与疾病,感染性疾病,衰老,干细胞及再生医学以及分子病理诊断。为促进学科交叉,在原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础上,建立了协同创新中心和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以推进精准医学等前沿领域创新发展。优秀人才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 工程院院士1人; 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7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5人; 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 科研成果 基础医学院主要从事生物医学领域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拥有雄厚的科学研究综合实力。2011年-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部委和北京市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及国际发明专利36项;发表科研论文189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1212篇,包括Cell、Cancer Cell、Cell Stem Cell、Nature Immunology、Cell Metabolism、Molecular Cell等。获批各类科研项目502项,共获科研经费45335万元。朱卫国教授负责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与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分子机制、邓宏魁教授负责的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团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国际化 基础医学院还十分重视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借鉴世界先进的医学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整体办学水平。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赴境外(含港澳台地区)学习交流连续超过9 0天共60位同学,境外学生来华学习交流共12人。四年来,百余人次受邀在国际会议或知名科研机构做学术报告。NIH主任Francis Collins、“系统生物学之父” Leroy Hood及多位诺贝尔获得者来院讲学和交流。多人兼职于重要国际学术组织或著名期刊,如庄辉院士为WHO两个专业委员会委员,尚永丰院士为Molecular Cell杂志副主编,邓宏魁教授任Cell杂志编委,王宪教授任国际生理联合会副主席。 本学科承担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项目”成绩卓著,获教育部滚动支持。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医学部分院(资料来源: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